毛髮的起源、進化和作用-
毛髮是皮膚的附屬物,是哺乳動物的特徵之一,哺乳動物的毛皮是保持身體熱量的,它可隨氣候和季節變化、脫落或再生。
哺乳動物的毛髮和鳥類的羽毛組織起源相同,功能相似,是其身體最小和最吸引人的器官。
它們具有調節體溫、感觸與保護、社交及吸引配偶等功能,而在鳥類其羽毛還有助於飛翔。人類大約有400-500萬個毛囊,其中100萬個在頭部,約有10萬個在頭皮部。
1千萬年前,類人猿全身都是毛,但人類的祖先原始人由森林移適至平原,開始熟食,身體上的毛髮開始變得稀少和短。
人類的毛髮沒有完全退化,身體不同部位還保留各種不同毛髮,如頭髮、眉毛、睫毛、陰毛,腋下毛和汗毛等;男人還保留須毛。
毛髮本身不是活的器官,因而不含有神經、血管或細胞。毛髮對人有著多種的功能,其中包括:
(1)機械性保護作用-眉毛可使淌下汗水不流入眼睛,鼻毛能阻止灰塵進入呼吸道,腋毛能減少局部摩擦,頭髮可減少損傷作用。
(2)防紫外線作用-頭髮覆於頭皮,可防止紫外線的過度照射。
(3)調節體溫作用-由於人類進化的結果,汗腺代替了毛髮的體溫調節作用。
(4)觸覺作用-毛髮可通過毛乳頭及皮下組織的神經末梢傳遞對外界的接觸感應。
(5)社交作用-不同髮型和須型也是美容師工作的內容,具有流行和時尚的特徵作用。
此外,還可通過對毛髮的鑒定來確定血型以及遺傳基因(DNA),或通過測定各種微量元素來判斷疾病狀況。
毛髮的外觀特徵-
毛髮的長短、質地和色澤因人而異,在同一個人身上不同部位也不同,甚至同一部位也可能有差異。
(一)毛髮的種類和質地
成人的毛髮有三種類型,但不管哪一類毛髮,它們都是與表皮附屬器官的毛囊有關,都是從毛囊生長出來的。
(1)長毛(TERMINAL HAIR):長、粗且硬,色澤濃,表面為鱗片狀表皮覆蓋,常在1CM以上,含有直徑不等的髓質,如頭髮、鬍鬚、腋毛等。從化妝品的角度,這類毛髮是最重的。
(2)短毛(BRISTLE):短、粗且硬,色澤濃,常不超過5mm,如眉毛、睫毛和鼻毛等。
(3)柔毛(VELLUS HAIR):軟而細的短毛,色澤淡,如汗毛。
此外又有直毛、波狀毛和捲縮毛之分。白種人呈波狀,毛髮截面呈卵圓形。黑種人毛髮捲曲更甚,截面變異更大。我國大多數民族毛髮直而不卷,毛髮截面呈圓形。
(二)毛髮的顏色
毛髮的色澤上又有黑色、褐色、金黃色、紅色、白色等區別。這些差別也構成不同種族發用化妝品要求的差異。近年來,出現少數民族或種族用化妝品(ETHNIC PRODUCTS),主要對象是黑人種。
毛髮的生長週期-
在人體,毛髮的生長和替換並非連續不斷,而是呈週期性的。毛髮來源於毛囊的底部,毛囊顯示出週期性的活性,構成毛髮生長的週期性。毛髮的生長循環可分成三個階段,即生長期、退行期和休止期。各毛囊獨立進行週期性變化,鄰近的毛囊並不處於同一生長週期,呈異步性,也稱鑲嵌式(MOSAIC)
生長期(ANAGEN)-
又稱活動期,為期二至六年,這亦是每根頭髮的正常壽命。這階段的毛囊長而深,長出濃密而具充份色澤的頭髮。一般來說,在任何時間,約85至90%的頭髮處於生長期。
退行期(CATAGEN)-
又稱退化期或萎縮期,介乎生長期與休止期的過渡期。約占1%。在生長期階段過後,頭髮便進入長二至四個星期的退化期。
休止期(TELOGEN) -
又稱靜止期或休息期。約占9%至14%。毛囊的基部會皺縮起來,並在為時二至四個月內進一步萎縮。每次梳頭後,留在梳子上或掉下來的頭髮均屬於休止期的頭髮。隨後一根新的、健康的頭髮會在該位置開始生長,重複整個週期。
來源:網絡轉載 作者:未知